医院不应滥用患者的信任
2024/11/2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新生儿病区的住院患儿、ICU等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在交了正常床位费后,居然还被医院额外收取了所谓“病房取暖费”、“空调降温费”等。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今年9月因此被没收无法退还的违法所得239万多元,并处罚款242万多元,罚没款合计约481.5万元。
这是今年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昆医大二院两次现场检查中查出的问题。报道显示,“收费套路”还不止这些,比如对新生儿经皮胆红素的测定,他们通过分解项目,将“一个部位”的测定作为“一次”测定来收费;一次全品牙病系统检查,也被拆解成了多次来收费。很难想象,这种明显违法、满是“陷阱”和“套路”的收费方式,竟然出现在一家公立医院。
医疗领域重复收费、乱收费现象已非一日,媒体常有报道。医疗市场作为特殊的市场,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并进行计价收费,患者对于价格和如何收费完全没有发言权。由于没有相关的医药专业知识,患者更难识破其中所藏的“陷阱”和“套路”。所以,大多数患者对来自医院的账单,多采取信任的态度,不愿相信医院与医生会欺骗患者。
患者多把医生看作是自己健康的代理人。患者之所以把生命健康信任地托付给医生,是相信医生会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也是完全相信医院和医生。现代医学早已证明,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是获得有效诊疗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治疗联盟,提高治愈率。然而,当某些医院和医生如街头无良商贩般,滥用患者的信任时,无疑是在损害医患关系,消解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感。
去年以来,各地开始整治医疗领域乱象,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处理。比如近期,甘肃省就通报了对医疗、医保问题的整治成果。今年1到9月,甘肃医保系统监查了定点医药机构12054家,查处7969家,其中暂停协议148家,解除协议125家,追回扣减处罚合计2.7亿元,曝光了200例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对248家定点医药机构检查发现涉嫌违规费用9817.13万元。这些通报不仅彰显了监管部门整治医疗机构乱象的决心,对那些无良的医院、医生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从昆医大二院和甘肃的通报看,大量的医疗机构仍在顶风作案,有些医疗机构甚至到了嚣张的地步。这些医疗机构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整个医院体系缺乏诚信管理,违法成本过低。全国像昆医大二院这样的医疗机构还有多少?还有多少重复收费、乱收费或被套取的医保资金没有被发现、被追回?
从各地对医疗机构整治的通报看,目前中国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的法治与监管措施还很不完善,即便发现了这类通过重复收费套取或骗取医疗费用、医保基金的人,也极少以刑法严惩,更少处理涉案的医生。比如此次对昆医大二院的“套路”收费,也只是行政罚没了事。
要想真正遏制医疗领域的这种乱象,不仅需要专项治理行为,更需对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施以严刑峻法。医保基金是所有民众的保命钱、救命钱,关系到广大参保人的未来利益,如果法律对医保基金的保护力度还赶不上对商业保险的保护力度,显然是不正常的。尤其当监管环节出现一些参与分肥和寻租的内鬼时,本已不足的医保基金,前景堪忧。
“套路”收费等医疗乱象的背后,一定有腐败的土壤。有媒体报道显示,昆医大二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林昆于2020年被立案审查调查,还在反腐电视专题片《零容忍》中“亮相”,其长期在医疗器械设备、耗材采购上攫取私利,受贿高达3000多万。2022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透露医保飞检组在昆医大二院检查过程中,发现超医保支付限定、过度检查、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一系列问题。让人惊异的是,在经历院长落马、纪检监察部门纠正之后,该医院管理层依然不为所动,再次将欺骗之手伸向了患者的钱包和医保基金,继续套取医保资金。
国家医保局虽然一再强调,决不让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变成“唐僧肉”,但如何堵上医保基金监管存在的漏洞,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仅靠专项整治行动,虽有震慑作用,但并非长久之计。监管部门还需在法律机制、日常监管及诚信制度上多做文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类医疗乱象的空间。首先需有良法,才能实现善治;其次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还需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治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疗从业者敬畏法律的公共文化心理。
比如对参与违法犯罪的医生,国家也应建立诚信机制,执业医师和药师一次违规,即影响终身执业;对参保人也需有诚信监控系统,对违反医保管理的人,不仅影响到个人未来信用,在未来的医保报销时也需提供更多的证明文件。只有加大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才能让更多的人自觉遵守与维护属于公众的医保基金利益。
一些医院的重复收费、乱收费现象,损害的不只是患者利益,也危害到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医保基金是一项关系到所有参保人未来利益的公共基金,所有人有权利也应有意识地去维护它。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的使用安全时,才能让它更安全。这也是所有患者和参保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报道